当前位置: 首页 年度集锦 内容详情

爱心浇灌春满园

查看:5462次  原创作者:su  责任编辑:  信息来源:广西希望工程  审稿人:  时间:2011-05-12 03:44:06

一颗种子,温暖世界,泽被子孙。

  一个希望,浸润心田,绵延不息。

20年前,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从广西边远贫困山区萌芽,继而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莽莽万里神州,万山红遍。

  今天,这项扎根贫穷农村的千秋伟业,已经走过20个不平凡的春秋。20年来,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一批批贫困农家子弟通过“希望工程”圆了上学梦,犹如插上翅膀、振翅高飞,命运由此而改变。

  站在希望之巅,回望广西希望工程走过的岁月,一路爱心浇灌,换来满园春色。

根之源

说起“希望工程”,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握铅笔,一双大眼睛望着前方……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实施希望工程的构想,最初由广西贫困山区萌发。

  记忆,再次回到19863月。当时,团中央工作团的一群年轻伙伴,到我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蹲点,开展为期3个月的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

3个月里,他们走遍瑶村侗寨,目睹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在深入考察调研后,他们发现: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与落后的教育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形成恶性循环。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写成文章,在《人民日报》刊发,提出斩断落后经济、贫穷生活与落后教育这一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是发展教育——通过外界支持解决经费问题,创造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随后,他们倡议建立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实施开展以救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失学少年继续完成学业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这一充满拳拳爱心的构想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获得通过。

1989年初,“希望工程”这个充满朝气的名字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万里,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199095,邓小平同志欣然为实施不到一年的“希望工程”题名,给这项新兴的事业以极大支持和推动。不仅如此,次年6月和10月,他还先后两次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共5000元。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即决定,这笔捐款用于小平同志早年战斗过的地方——广西百色老区。平果县希望小学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凤梧乡25名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

伟人的深情,沃土的情愫。小平同志的爱心,为贫困山区孩子点燃了希望之光,让神州大地星火燎原……

花开遍

一颗种子,投身沃土,在爱心浇灌下,迅速生根开花。

  “盼您能听到我们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当年平果县25名失学儿童写给小平爷爷的信中的一句呼唤。如今,他们当中先后有1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均已经毕业参加工作。

  壮家女孩周标亮,便是他们当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位。她作为第一个学有所成的幸运儿,于200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执起教鞭,延续希望。

  “我选择回希望小学工作,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养育我的父老乡亲,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山里孩子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作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我要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出去,这是报答邓爷爷最好的方式。”这位秀丽朴实的女孩,如今已成为该校校长。

25个学生中还有覃云和黄凤飞,他们毕业后也主动回到平果县希望小学任教。作为乡村教师,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条件远远无法与在城市工作的其他同龄人相比,但他们至今未动摇自己的选择。他们正一步一步地实践着当初许下的诺言。

  在八桂广大贫困山区,无数个周标亮、覃云、黄凤飞,正沐浴着爱的阳光,幸福、快乐地成长。

  自从1991年全国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平果县落成,广西希望小学以每年40多所的速度递增。如今,全区84个县(市、区)都建有希望小学。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农民们说,“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山区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作为希望工程的发祥地,1989年以来,先后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和题词。来自中南海的亲切关怀,已转化为广西各族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巨大动力。

  “希望工程”的捐助者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捐出零花钱、奖学金的在校学生,有刚踏出创业之路的下岗职工,有大墙内外的回头浪子——每一枚硬币、每一张纸币,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一篇爱的乐章。

20年来,我区“希望工程”相继开展了“百万爱心行动”、“1+1助学行动”、“希望工程爱心储蓄”、“助学长征”等系列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区连续4年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累计筹集资金7436.6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06万名。

果满枝

  岁月更替,四季轮回。从19892009——风华20年,小树长成了大树,溪流汇成了江海。一个民族被“希望工程”感动着,一路前行,走过无数温暖的记忆,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20年来,广西“希望工程”共筹资3.08亿元,资助小学生12万名、中学生8600名、大学生3万名;援建希望小学860所,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20万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给全区希望小学配备了50万册全新图书和价值1200万元的电教设备;培训了2300名希望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2002年,我区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以“希望工程”命名的高中——广西希望高中。在希望高中就读的学生,其3年学杂费、住宿费全部由“希望工程”资金解决;如顺利考上大学,每人还可获4000元资助。在已毕业的498名“希望之星”中,有452人考上了本科院校,有126人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如今,广西希望高中首届“希望之星”覃环虎、张国祥、贝学威、廖柳凤已考上硕士研究生,李怡珊、郭春芬、余后连、覃夏盛、田应壮已回到壮乡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杨梅、陆正兴、龚建石、林应海等一大批同学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广西希望高中已成为寒门学子成长成才成功的摇篮。

20载薪火相继,希望延续不息,“希望工程”事业亦随之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农民后代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将关注的重心由教育的起点公平转变为更高一级的受教育需求。

  近年来,我区“希望工程”在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6月,广西“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广西社会科学院开展“广西建立资助贫困生上大学长效机制课题研究”,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区大规模开展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工作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着重提出建立长效机制,从单纯的“输血”转变为“输血”与“造血”并举,“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人以渔”。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启动“希望工程创业行动”,通过建立基金、就业培训、派遣希望教师、推动校企联合等方式,着重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为毕业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从“输血”到“造血”,不仅帮贫困生实现了求学梦,更助其实施就业创业梦。正如一名贫困生所言:“希望工程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所有的付出和给予,都汇成了当今和谐社会最雄伟、最壮丽的乐章。”

  建希望小学不是惟一的目的,帮助农村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才是“希望工程”的目的。为了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希望工程正在创新社会化动员方式,动员和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希望小学建设。今后,将通过建立希望图书室、希望数字影院,希望快乐体育、希望快乐音乐等方式,着力帮助希望小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把希望小学建成农村示范学校,建成培养新型农民的基地。

再回首,20年过去了,风华正茂的“希望工程”事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公益事业中。只要这个世界上有苦难发生,就需要悲悯的心送去希望——而希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82号

信息总数:989 全天访问总数:935 访问总数:20286